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文学作品 / 小说 / 长篇小说
光武中兴(长篇历史小说·6)【李振宇】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作      者:本网记者
作者电话:0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单256号暂无
作者QQ:未填
作者Email:未填
联系地址: 
  
信息编号:11816 所属类别:文学作品 / 小说 / 小说
所属区域:国内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1-11-17 来源之IP:121.24.25.119 [ 查询 ]
请联系:暂无,暂无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光武中兴(长篇历史小说·6)【李振宇】

                                                                第   三   章 (下A)

      太皇太后一看几个老头同时乞骸骨,不觉有点诧异,就召王莽问是咋回事。王莽说:“其实臣也觉得意外,就找他们询问。他们说,其实他们早想告退的,只是见孔大司徒还每天坚持上朝,他们也就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孔大司徒告退走了,他们才敢提出。不过以臣看,这也好理解,人的岁数大了,眼花目冥,精力减退,想干好而力不足,干不好又觉得对不起朝廷,只好告老求退。他们还说,等他们退下去了,换上一班有朝气有能力的年轻人,对国家更好。”
      太皇太后一听,说的也是,人岁数大了就没恁大心劲,干啥都懒散。就拿自己来说,现在不也是诸事厌烦,只求清静?要不是有我这个侄儿总理朝政,像俺这老寡妇小皇帝,能管得了啥呀?算了,那些老头愿意退就退吧,以后让王莽领一班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干吧。
      于是彭宣、龚胜、邴汉便都被恩准卸职。而几个不为王莽待见的,自知干下去不会有啥好果子吃,也都知趣地自动辞官。
      但只有一个人不吃王莽这一套,这就是司隶校尉鲍宣。鲍宣素来刚直,见王莽把许多大臣逼走,就当堂质问王莽:“你大司马想干什么?这些大臣都是朝廷元老,国家栋梁,以前勤勤恳恳,现在也兢兢业业。而你却鸡蛋里面挑骨头,一个个将他们逼走,你大司马究竟要干什么?你莫非夹带着自己的什么私货?!”王莽不觉恼羞成怒,鼓爆着两眼吼道:“我夹带什么私货?我王莽对大汉的忠贞,全天下谁不知道?岂是你诋毁得了的?那些人的离去,都是自动告退,太皇太后也批准了的,怎么是我逼他们?你信口乱说,任意诋毁,怎配做朝廷重臣?!”散朝后就去见太皇太后,心想我正想抓一个出头鸟,没想到你鲍宣先跳出来了,看我怎么治你!见了太后,就说鲍宣如此无礼,在朝堂上咆哮诋毁,全无大臣气度。还说,有这样的二百五倔驴在朝堂,臣今后还真的不好干事了。太后知道鲍宣是个好人,就是性子太直了点。但为了王莽以后能顺利管理朝政,还是下诏将鲍宣策免罢官。
      鲍宣被罢去官职,心想看王莽那个凶样,将来肯定饶不了我,趁早躲他远点吧。于是带着老婆孩子,远徙到上党山中,到那儿开荒种地去了。
      但王莽不光是打压,更多的是拉拢。除了提拔几个最亲近的人如王舜、甄丰、甄邯等填补孔光、彭宣、龚胜等人走后留下的空缺外,他还不忘多少年前的“旧恩”。如当初的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等,这都是曾在成帝和太后面前给自己说过好话的,现在自己有权势了,就要对他们“报恩”。于是王莽乃奏明太后,对这些人加官晋爵,厚加酬赏。但戴涉已经去世,那就封给他儿子。王莽这样做,就是要给大家看——你们看,我王莽是个重情义的人,谁对我好,我不会忘记他,多少年都记着他的好处。但此前他对一部分人的罢免惩处也使大家不寒而栗——谁要是得罪忤逆了他,也绝没好果子吃。
      大家不由想起了那句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于是满朝文武,包括各州郡的牧守长吏、藩国王侯,争相巴结依附王莽,朝野称颂之声不绝。而王莽则把他认为对自己最忠心的一干人安排到最重要的位置上——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另外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人陈崇等等,也都为王莽重用;朝廷上下,几乎都成了王莽的党羽。
      有必要介绍一下王邑。因为在多年以后的昆阳大战中,王邑和刘秀是敌对双方中最主要的两个角色,他们两个决定了新汉两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当然那个时候王邑都四十好几了,而刘秀才二十七八岁。
      王邑是王莽四叔成都侯王商的儿子,此时也就是二十多岁。王莽重用他,一是当年四叔要将他的封地分给自己一部分,他现在想表示感谢;二来王邑这年轻人的确也是个人才——虽然自己的那些从兄从弟大都是些纨绔子弟,但这个王邑是个例外,又聪明又能干事,尤其对自己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所以就把他和王舜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王莽威权并重,名震天下,但王莽远不满足。因为与千百年前几个著名的辅政大臣如周公、伊尹、霍光相比,他的名誉还差得远。他的目标,就是赶上或超过他们。
      可要超过周公、伊尹、霍光,谈何容易?不过这对于心机无限的王莽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
      元始元年正月,益州牧派人护送着几个越裳蛮夷人捧着一只白毛雉鸡来献,长安轰动;王莽更是建议太后将白雉祭献高庙,向最高祖宗报告这一特大喜讯。
      原来越裳人进献白雉的意义非同一般。此前越裳蛮夷向中国进献白雉(注1),唯一的一次是一千多年前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那时周公辅政,国家太平,万民丰足,社会开化文明,万里之外的蛮夷人为此仰慕不已,就捧着白雉这样的稀有珍禽不远万里来中国进献。如今蛮夷人又来进献白雉,说明现在大汉天下又一次进入太平盛世,足比一千多年前的周公时代。于是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刘歆、崔发等一干重臣联名上书太后,说大司马王莽拥立辅佐幼主,使社稷稳固,百姓安泰,可比霍光。望太后像先朝封赏霍光那样的封赏大司马。老太后就召他们问:“你们要老身厚封王莽,究竟是因为他的功大还是因为他是我的至亲?”众臣说:“正因为大司马功德巍巍,才使国家文明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使得越裳人在相隔千年后又一次来进献白雉,以表示他们的崇拜仰慕之情。从这个意义讲,大司马实际已经超过了霍光,可直比千多年前的周公。按古代圣王之法, 臣子如有大功,则圣王应该赐给这位臣子最高的荣誉称号,即以国号而冠之,所以周公因此才称为周公。王莽安定汉家,功比周公,太后也应比照古圣之法,赐王莽之号曰‘安汉公’。 同时增封户邑,荣其子孙,以顺天意人心。望太后益封大司马食邑三万户,加为太傅,赐号‘安汉公’。”于是太后点头,并责成他们安排封赏。
      但王莽的谦恭劲又上来了,说什么不要这个封赏。并且为了拒领这个封赏,还称病不上朝。
      王莽不上朝,朝廷好像散了架,大家都不知怎么办好了。于是公卿百官排着队地去大司马府,在王莽的床前苦口婆心,百般劝慰,恳求大司马赶快上朝;太皇太后也接二连三地派使者拿着诏书要王莽上朝视事。可是王莽跟铁了心似的,说太皇太后不撤销对我的封赏,我今生就不再为官。弄得公卿们都抹着泪说:“大司马呀,您不上朝,国家怎么办呀?太后对您的封赏,那是您的功德所致呀。从古到今,除了周公辅成王时蛮夷人进献过白雉,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又有谁能获此殊荣?您现在在朝野吏民中的声望,其实已经比周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您不视事,奈天下苍生何?”此话一出,王莽的床前抽泣声一片,都呜呜咽咽地向王莽喊:“大司马,为了苍生社稷,恳求您还是上朝视事吧。”可是王莽根本不为所动,依旧躺在床上说:“我不去。量我王莽何功何德,哪受得了这等重封?叫我以后如何面对天下百姓?你们还是转告太后,撤销对我的封赏。”公卿百官没法,只好又排着队去见老太后,央告太后说:“大司马虚怀若谷,坚辞封赏,这愈发证明大司马的道德崇高;社稷离了这样圣洁高尚的人,只怕上苍也要垂泪的。臣等请求太皇太后,不要只对他下诏命令,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他;只要言辞到位,想必大司马会受到感动的。”于是太后就下诏王莽说:王莽啊,你已历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之策,援立幼主,功德茂著。是以夷人仰慕,献白雉以致其情,因而群臣再三请求对你厚加封赐。作为太后我,也早将你的品德功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才按照古制及前例,封你为安汉公,增邑三万户,并加为太傅。太后我已届耄耋之年,能有多少来日?煌煌汉业,茕茕幼主,都寄托在你身上了。还望你看在我太后老姑姑的份上,听封受赏,入朝视事。
      这番话还真把王莽感动毁了,捧着诏书哗哗地往下掉眼泪,最后竟埋头两膝间呜呜哭了起来。百官公卿见大司马如此,也都一个个抽泣呜咽,涕泪交流。有几个还抹着泪上前,摇晃着王莽的肩膀膝盖哭说:“大司马啊,您不要这样啊,您这样悲伤,我们心里也不好受啊,呜呜。”良久,王莽才止住悲声,抬起脸哽咽着说:“没想到我王莽竟让太皇太后这样感伤,我王莽的罪过大矣。太后老姑姑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我王莽还有啥可说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不过,太傅、安汉公的称号我可以要,三万户封邑我是一户也不要的!”众公卿一听,可都不干了,纷纷说:“那可不行!这是太后老人家按您的功劳封给您的,您怎能不要?你要不要,只怕朝野吏民也不答应。”王莽说:“三万户封邑我说不要就不要。我王莽入朝为官为了啥,难道为了要封赏图富贵吗?我从踏入仕途的那一天起,就把匡扶大汉作为己任,把安定天下作为份内之责。现在天下百姓还有很多人没摆脱贫困,这正需要我们去帮助解救,怎么能在百姓尚在穷困的时候顾自享受呢?请你们转告太后,务必撤去我三万户的封赏,等天下百姓都富足了再赏我也不迟。总之现在赏我,我受之有愧。”
      王莽的话,倒使众官惭愧不已,纷纷说:“我们的心胸境界,与大司马比真是天地之差啊!”
      王莽又说:“请你们再请求太后,现在应该封赏高祖功臣的那些后代,以示我们不忘功臣;对天下的贫民穷户,以及鳏寡笃癃不能自给者,更要给予足够的救济,以展示朝廷恩德。总之要使我大汉长驻人心,千秋万代。”
      于是众官离开大司马府,把王莽的话去转述给太后。太后也感动地说:“俺这个侄儿,真社稷之臣,虽周公、伊尹、霍光也不过如此吧?”遂对众臣说:“那就暂时撤销王莽的三万户之封,什么时候百姓黎民都富足了,再重重地封他。”
      虽然只是暂时撤封,但王莽还是像卸下了千斤重的包袱,欣然而起,以太傅安汉公的身份登上朝堂,开始布置封赏救济诸项事宜。消息一传出去,天下沸腾,吏民奔走相告,都说自古及今,哪有这样的贤臣,三万户封赏都不要,而首先想到的是黎民百姓,就算周公、伊尹、霍光也没这么办过啊。安汉公王莽,真是万古不遇的圣德之神啊!
      王莽,终于又一次赢得了无比辉煌的赞誉,一顶“安汉公”的桂冠戴在了头上。
      然而有谁知道,这只是王莽耍了个小小的手腕,自导自演了一出独角戏而已——那只白雉,是他预先通知益州给他送来的。因为他知道,要想达到周公那样的名望,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效仿周公获白雉的故事。于是就暗示心腹,派人偷偷到益州,命益州牧想办法送一只白雉到长安。益州牧正想巴结王莽,就赶紧派心腹去越裳部落捉白雉,然后星夜“进献长安”。然后就是公卿百官联名为王莽求封,而王莽则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终于挣得了一个千古万世我最贤的好名声。
      可是这还不算完,除了偷偷让益州进献白雉,王莽还暗示心腹,让他们派人偷偷到一些边远郡县,让这些地方上报“吉祥兆瑞”。于是各种令人惊诧的神奇事情接二连三地报来长安:不是这儿黄龙显现,就是那儿凤凰来仪,要不就是甘露降,灵芝生,种种吉象,弄得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都说:社稷有了安汉公,连天地鬼神都感动了;这世界将进入一个最辉煌的时代,黎民苍生,将永远不会再受苦了!
      然而事实却似一盆冷水,浇得大家又都傻了眼——一些地方不是发生了水、旱,就是蝗虫蔽天,吃尽庄稼,数不清的灾民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长安城中也一下子涌进了许多流民叫花子,携家带口,非常凄惨。不过这不耽误王莽继续攫取好名声,于是带头捐钱百万,地三十顷,以救助灾民。当然光他一人的捐助远远不够,就倡议公卿百官都捐钱捐地赈灾。公卿百官无不响应,慷慨解囊者数百人,流民们总算一天能有两碗粥喝。
      除了捐钱捐地,王莽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不吃肉了。他告诉家人,以后做饭不要给我加肉腥,黎民百姓现在肚子都填不饱,我怎忍心享美食?山珍海味我也咽不下去啊。还叮嘱家人,我吃素的事不要往外说。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王莽不食荤腥的事后来还是传了出去,不但公卿百官,连老太后都知道了。公卿百官在万般感慨之后纷纷劝慰王莽:安汉公身系社稷,万民倚赖,您光吃素食怎么行啊?为了国家黎民,您首先得把身体养好呀!老太后也下诏王莽说:知道你心里装着天下百姓,但是必须得把身体养好,那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百姓出力费心。所幸今秋粮熟,灾情缓解,你还是进食些肉腥吧。王莽接到太后的诏命,这才勉强吃些肉食。
      这事传到各州郡,吏士百姓又一次地欷歔感叹:安汉公,让我们拿什么词来赞颂您啊!
      在长安街头一口口赈灾大锅前捧着破碗喝稀粥的流民更是感动得涕泪交流,纷纷说:安汉公与咱穷百姓同甘共苦,自古及今哪有这样的贤人呀?咱们子子孙孙都要牢记安汉公的大恩大德!
      因为这场灾情,王莽又一次争得了无尚的荣誉——然而究竟他“吃素”时吃肉了没有,只有天知,地知,他知。
      王莽现在虽然成了天下唯一的一个圣人、贤人,各种赞颂褒扬声每天在耳边回响不绝,然而一种隐忧却时不时地袭上他的心头,那就是,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了。
      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他总有一天要亲政的,到那时自己怎么办?尤其是,自己为了保住权位,不让他的舅舅来,不让他的母亲来,他将来能不恨我?而且他已经看得出来,这个皇帝虽然小,可看上去极有心眼;虽然坐在御座上很少说话,但那双玲珑剔透的大眼,足令人脊背发凉——等他长大了,这必定是一个难以对付的皇帝。虽然现在朝中的重臣都是自己的党羽,但他们都会变老,自己更会变老,自己现在都五十出头了!到那时皇帝如果抛弃甚至报复自己,那自己哭天都不应啊!每当想到这些,王莽都似百爪挠心,夜不能寐。他有时竟恨自己:我怎么会姓王?我怎么不姓刘?我要是姓刘,凭我的能力,凭我现在的威望名声,就是登上皇位,天下哪个不举双手赞成?我要是当了皇帝,哪会有这样的担心烦恼?!
      可是自己毕竟姓王,自己这轮正当空高照炽热无比的日头,总有一天要落下变凉的,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王莽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再立为皇后。
      如果女儿被立为皇后,自己便是国丈,比国舅还高着一格,加上自己的大司马、太傅、安汉公的名头,以及震动天下的声望,你皇帝还能把我怎样?我就是掌权到八九十一百岁,谁敢提出把我这个老皇丈弄下去?
      可是,怎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呢?直接提出来?不可能,那太不好看了,天下人肯定会私下议论:王莽嫁女的目的是在想稳固自己的权位,岂不坏了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好名声?我王莽才不干这种傻事。
      于是王莽又玩动心机,在嫁女给皇帝的事上又绕开了大圈子。
      王莽首先上书太后说:皇帝即位都三年了,但是还没立皇后,掖廷妃妾也少之又少。请太后下诏,广选良家之女,填充后宫,尤其是要为皇帝册封一位皇后。
      太后一听,说的也是,是该办这事了,就下诏广选良女入宫。经过精心筛选,多名女孩子被选中,其中就有王莽的女儿以及王莽众叔伯家的女孩子。王莽一看这么多的本家女孩都在被选之列,怕她们以后与自己的女儿竞争皇后,就又上书太后说:“臣无才德,女儿相貌也一般,请将臣之女儿从采选名单中去除。”太后一想,要论才德,当今有谁比得过王莽?而且王莽那女孩我也见过,虽不甚美貌,但也说得过去。如果把这个女孩去除而留下我王家的其他女儿,那对这孩子就太不公平了。可是如果留下王莽的女儿,并且将来有可能立为皇后,那我娘家的其他人又会怪我只向着有权有势的王莽而不向着他们,总之取舍两难。最后老太后一横心,干脆,我王家的女孩一个不选,省得为这事自家人闹别扭。于是就下诏有司:王家女,都是老身的娘家人,一个也不要选。
      消息一传出,倒是一大帮子与这事毫无关系的人不干了,而且人数还不少。
      这些人足有一千多号,除了太学诸生,郎吏小官,还有许多长安市民。这些人接连几天伏跪在宫阙下,说:“安汉公是多么伟大高尚的人啊,怎么到选后宫的时候倒把她的女儿排除在外?这太不公平,请太皇太后收回诚命!”王莽派自己的长史人等前去反复做工作,劝他们离去。这些人不但不离去,反而更加激昂地说:“当今配做皇后的,只有安汉公的女儿,我们只认她做国母!”而且,这些伏跪的人数每天还有增加。而朝中的公卿大夫也都纷纷上书太后,说除了安汉公之女能母仪天下,其他人家的女儿谁配呢?请太皇太后下诏,就选安汉公的女儿。太皇太后想,这么多人为王莽请命,看来不答应是不行了。再说,就是选立了王莽的女儿,我娘家的其他那些人也不能怪我有偏向了,因为这是大家的意思。于是就召王莽说:看来不选你家闺女还真不好办,过几天恐怕整个长安城都要为你请愿了。要不就别费那么多事了,直接选你女儿入宫,然后立为皇后。王莽说,那不合适太后,怎么也得挑一些女孩子来,让太后您过过目,然后定夺。公卿大夫闻听,又都不同意,说:不要那样了。现在全长安城都要立安汉公之女,若把那些女孩子都召来过目,反显得咱在走过场,空惹全城人议论。尤其那些被过目的女孩子及其父母家人更会有怨言——这不是拿俺做陪衬吗?所以还不如直接选立安汉公之女。太后说,这话有道理,就单独选立安汉公之女。王莽无奈地说,既然太后和大家都是这意见,我还有啥好说的?恭敬不如从命吧。
      于是,王莽的女儿被召入宫,并被策封为贵人,一年多以后被立为皇后。
      其实,这一切都在王莽的计划中。那些在宫阙下伏跪请命的诸生、郎吏、市民,大都是王莽的心腹在得到王莽的暗示后鼓捣起来的。而那些公卿大夫,更不必说了,都是王莽的党羽,自然要为王莽说话。于是王莽女儿最终被选中,早在王莽的意料之中。
      女儿被选入宫,下一步就是皇后,按说王莽该长舒一口气了,可偏偏这时有一个不知好歹的家伙,竟来给王莽添堵。
      这个人叫申屠刚,官不很大,只是右扶风的功曹。官虽不大,但胆子却不小,竟然直接挑战王莽。
      当初王莽抑止中山卫氏,不但不让帝舅卫宝、卫玄进京师,连帝母卫姬也不让进,申屠刚就十二分地不满,认为王莽为了自己的权位,竟然隔绝天子母子之义,实在缺乏人性。他原以为过个一年半载的王莽可能要把皇帝的母亲迎入长安,至少得让人家母子团聚一下吧?可三四年了还不见动静,就再也忍不住了,直接给太皇太后上书,说应该把皇帝的母亲迎入长安尊养,帝舅卫宝卫玄也应该入朝显贵。太后览奏,见申屠刚引经据典,论议深刻,觉得不能置之不理,就把王莽叫来商量。王莽看了也无言以对,只好武断地说一声:“全是僻经妄说,别把它当回事!”又说:“这是个佞邪小人,无非是投机邀宠,谄媚卫氏,将来好荣华富贵,却不顾朝廷将来出乱。太后可下诏,将此人免去官职。”老太后犯不着为一个小小的功曹拂王莽的面子,只好下诏将申屠刚免为庶人。但王莽却从此记住了这个申屠刚,心里暗暗骂:“王八蛋,等着瞧,将来有收拾你的时候!”
      光一个申屠刚也就罢了,令王莽恼怒窝心的是,他的长子王宇竟然也向着中山卫氏。
      王宇同申屠刚一样,对他父亲与太皇太后抑制中山卫氏的做法非常不满,早就暗中埋怨说:“你们也是外戚,当年你们是怎么做的?弟兄七八个全都做官做宦不说,你们还一日封五侯,半个长安城都快成你们家的了。而人家卫氏同样是外戚,现在竟连长安城都不能踏进一步,这是什么道理?尤其他听老师吴章说,帝母卫太后由于长期见不着儿子,整日以泪洗面,现在眼都快哭瞎了。王宇就愈发不忍,深恨他的父亲是如此的没人性。
      当然同情卫氏是一方面,王宇更多的还是考虑自己的后路。他想,现在皇帝还小,万事都由着自己的父亲。可皇帝会长大的,会亲政的,假如有一天他在得知自己的母亲眼都快哭瞎了,能不深恨并且清算自己的父亲?我作为父亲的长子,能跑得了?罢了,为了我的老婆孩子,我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能都吊死在父亲这棵歪脖树上。于是就写书一封,派妻舅吕宽暗暗送去中山,交给帝舅卫宝、卫玄,要他们上书太皇太后,一是声讨当年傅、丁两族的罪恶,二是请求入长安侍奉太后及天子,并表示决不像傅、丁那样泛滥朝廷,除了帝母及两个帝舅,其他人一律不入长安。韦宝韦玄本来早已打消了进长安的念头,但看到自己的太后妹妹日夜思念孩子,心想这个建议还是可以采纳,就与太后妹妹商量。卫太后想孩子都快想疯了,恨不得一步跨到长安,一听这事就连连说:行,行,只要能让我见到孩子,怎么着都成,催促俩哥哥赶快上书太皇太后。书到长安,太皇太后看后也不觉有点松动,心想就来那么两三个人,他们能怎么着哇?再说作为妇人,她也体谅卫太后的思子之情,就把王莽召到宫中说:要不就让他们前来?王莽听后不觉有点窝火,心想中山卫氏三四年也没提出要来长安,怎么现在却提出来了?莫非有谁撺掇他们?是不是那个被罢官的申屠刚?还是其他的什么人?但不管是别人撺掇,还是他们卫氏自己的主意,总之不能让他们进长安。就对太后说:“太后,这事咱不能松动,个中利害臣侄当初都跟您说过,咱不能因一时仁慈而遗下后患哪。卫氏虽然在奏书中说的挺好,可人心隔肚皮,谁知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现在皇帝还小,怎么都好说,等将来皇帝长大亲政了,并重用他的舅舅,臣怎么办?再次避之?要那样的话,臣不如现在就辞职,省得将来臣更难看。”
      这无疑是拿太后一把,太后还真没什么话好说——离了王莽,朝廷这一大摊子怎么办?而且太后也想:自己现在都七八老十了,还有几年活头?等自己一归天,谁知道这朝廷会变成啥样?到那时皇帝如果真的再重用他的舅舅,把他的母亲尊为皇太后,王莽还不真的又一次“避之”? 那岂不是真的很难看?如此说来,王莽现在的说法并不过份。就对王莽说:“要是这样的话,那还是别让他们来了,你还照样管好你的朝政”。
      于是太皇太后乃回复中山卫氏说:以往既定之事,不宜再改,你们还应留在中山。如果帝母思见帝面,过两年让皇帝行巡中山,母子自可相见。除此之外,太皇太后还赐卫氏黄金五百金,增邑七千户以示抚慰。但总之有一点,不能来京师。
      王宇见这一招没奏效,就和老师吴章、妻舅吕宽商量怎么办。吕宽说,你是安汉公的亲子,不行你直接与安汉公面谈,陈述这方面的利害。吴章说,多此一举。这事的利害,安汉公岂能不知?他比谁都清楚。只不过他为了自己的权位,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了,你给他说啥都没用。王宇说,那怎么办呢,总不能看着俺一家人将来都吊死在他这棵树上吧?吴章说,我看安汉公好鬼神,前些日子各地报来的什么黄龙显现,凤凰来仪,甘露降,灵芝生之类,据说安汉公听后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这是感动了天神。安汉公既然崇信鬼神,那咱就用鬼神这一招。我看趁哪一天月黑风高,将一些猪羊狗血泼洒在安汉公府大门上,并贴上一纸字符,上写:上天告安汉公归政中山卫氏,看他怎么办?
      王宇吕宽一听都说这招不错,因为除此以外还没别的好法。于是王宇就吩咐吕宽去办这事。
      几天之后,一个漆黑的深夜,吕宽提着一小桶猪血,怀揣着一纸字符偷偷来到安汉公府大门外。
      刚把猪血泼洒到大门上,正准备粘贴字符时,不想大门呼地打开,十几个家丁举着火把喊叫着涌出,将吕宽摁倒在地——原来善动心眼的安汉公的家丁警惕性也格外地高,听到动静后便冲出将吕宽摁住,然后押进府中报告王莽。
      王莽一听说半夜有人往他的府门上泼血,肺都气炸了,披衣起身亲自来审罪犯。当看到火光下瑟瑟发抖的吕宽时,王莽不觉一愣,认出竟是大儿子的妻舅,便瞪起眼喝骂:你这浑小子是怎么回事?不老实交代就活剥了你!吕宽情知搪塞不过去,就将实情和盘托出,连王宇让他给中山卫氏送信的事也全都交代。王莽听罢,气得差点没把夜饭吐出来——原来撺掇中山卫氏的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还想出歪招往自己的大门上泼血,我王莽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
      王莽气得直想吐血,一边命将吕宽吊起来狠打,一边命家丁武士连夜去捉王宇、吴章,不能让这俩家伙跑了。不过怒恨之后,一丝坏笑却在这位安汉公鼓爆的两眼上悄然绽开,一个罪恶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立刻形成——我何不趁机除掉那些当初跟我作对的家伙?比如何武、鲍宣,公孙禄,还有近期出现的这个申屠刚!另外,有些州郡的牧守令长,以及藩国王侯,从来没给我写过只言片语的效忠信,这些家伙都是隐患,正好借此机会将他们清除掉!尤其是,把中山卫氏灭族,以彻底消除这个最大的祸患!
      经过对王宇、吴章、吕宽的连夜突审,一份三人一致招认的“口供”出来了——此事以吴章为主谋,王宇、吕宽做胁从,联合中山卫氏外戚,以及一些郡国的牧守令长、诸侯,还有早被朝廷贬官惩处的何武、鲍宣、公孙禄、申屠刚等人,共同结成了一个反叛联盟。这些人已定下日期,准备在某月某日突袭长安,杀掉安汉公等辅政大臣,幽禁太皇太后,然后迎立中山孝王太后为皇太后,使帝舅卫宝、卫玄及何武、鲍宣、公孙禄等掌握朝政,云云。
      于是王莽带着一脸的愤怒,把列有一大串名单的“口供”带去宫中见太皇太后说:“看看,这些人为了朝权多么丧心病狂,不但阴谋杀掉臣侄,还蛊惑您的侄孙朝臣侄的大门上泼洒猪狗污血!”太后看了也不觉大怒,大骂中山卫氏说:“不让你们来京师你们也不能这样歹毒啊!给了你们那么多的封赏还不够,非要入朝掌权才称心?看来安汉公对你们的判断还是对的!”就对王莽说,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们严加惩处,决不轻恕!
      王莽回去即召诸大臣传达布置,将一张无形的大网撒开,大肆捕杀“反臣逆党”,好多人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砍掉了脑袋。鲍宣虽然早已逃进了上党山中,但也不耽误人家把他找到,老少十余口尽被屠灭。何武、公孙禄也逮起来被杀。最悲惨的是中山卫氏,不但卫宝卫玄被抓起来砍头,老小一百余口也同时被杀!——卫宝卫玄本来以为不去长安可以保得宗族安全,没想到不去长安街也满门遭祸!人们经常呼唤苍天,可苍天在哪里?总有恶魔肆虐人间,吞噬无辜者的鲜血!
      王莽的这次大屠杀,使数百个生命无端做了冤魂,其中不少是老人,妇孺!
      常言说虎毒不食子,可对王莽是个例外。为了博取“好名声”,他可以迫令次子自杀;而这次长子忤逆了他,更不饶过,让人拿毒药把王宇灌死。不但毒死儿子,还要毒杀儿媳。只是儿媳正有孕在身,那就等她分娩后再杀,总之也不能饶过。至于吕宽,早被砍掉了脑袋。
      而这次事件的所谓“主谋”——王宇的老师吴章死得最惨,被押赴东市当众腰斩,然后磔尸。
      只有一个人逃出了魔爪,这就是申屠刚。申屠刚在被罢官之后就情知后事不妙,悄悄带着老婆孩子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因此躲过了一劫。
      而生不如死的是平帝之母卫太后。卫太后见不但没进成长安,娘家的所有亲人竟全遭屠戮,从此变得疯疯颠颠,精神失常,不是呜呜痛哭,就是呵呵傻笑。
      这番血腥屠戮,朝野震动,天下肃然,不少官吏私下议说:安汉公这次杀掉的,大都是些生性耿直、不善阿臾的人;以后要想保住项上人头,要不就跟人家拉近乎,多表忠心,要不就赶紧走人,不然,下回掉头的就是你!于是梅福、李善、卓茂,以及许子威等等这些心存正直的人只好纷纷辞去官职,远离是非。洛阳令逄萌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必遭其祸。”摘下官帽挂在东城门上,扬长而去。
      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对王莽产生不了丝毫的影响。而且,王莽不但没因这次屠杀使声誉受损,反而歌颂他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向长安涌来——关东关西各州郡竟有几千人上书太后,说当年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而今安汉公德冠伊尹,功盖周公,宜加号“宰衡”,位列诸侯王之上。于是太皇太后亲临朝堂大殿,为王莽加冕赐封。与此同时,各地的吉祥兆瑞又铺天盖地地向长安报来,歌颂王莽的千百首歌谣也在全国各地传唱。王莽此时的声望,只好用极隆天地这样的词来形容了。
      尽管这样,拍马屁的还是层出不穷。有一位泉陵侯叫刘庆的,竟上书太皇太后说:当年成王幼少,称孺子,于是周公居摄辅政,行天子事。如今皇帝陛下年纪亦小,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行天子事”,其实就是代理天子。但即便是“代理天子”,那也不得了,服天子冠冕,出警入跸,接受群臣呼拜跪叩,万古以来,除了周公还有谁能享此殊荣?
      这个建议的确搅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王莽党羽的众大臣,早知王莽梦想着成为第二个周公,所以在这事上自然也跟着拍马屁,请求太后“宜如庆言”。但是太皇太后对这事却很冷淡。太后想,你王莽现在已位极人臣了,何必非要“事事似周公”?再者,周公有周公那个时代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周公那时天下不稳,朝中既有管叔、蔡叔等人的掣肘,更有各地的殷商余孽的蠢蠢欲动,所以才有周公的“行天子事”以镇服天下。可现在大汉朝有这种情况吗?现在不但四海清平,朝中更有我老太后给你撑腰,你何必非要天子那样的威权地位?还有,人家周公不管怎么说是成王的亲叔叔,人家都姓姬,是一家人,而你王莽是什么?你姓刘吗?你一个外姓人凭什么做我们刘家的天子?我要允许你这样,我对得起我们汉家的列祖列宗吗?百年之后我怎么去见他们?所以作为太皇太后,她对这事冷处理,根本不予回应。
      而王莽,他不但不感激这个刘庆,反而暗骂这个兔崽子是在故意出坏。按说,他恨不得像周公那样,头戴冠冕,身穿帝服,过一把做皇帝的瘾——尽管不是真皇帝。可是,小皇帝现在也不小了,都十四岁了,再过个四五年,他满可以亲政了,到那时自己怎么办?当年周公摄行天子事,但成王成年后即归政成王。那么将来这个小皇帝长大了,自己归不归政呢?不归?那还叫什么“如周公”?归了吧,自己的权力不就一点点地没了吗?尤其是,周公没把成王的舅舅灭族,没把成王的母亲气疯气傻,而自己的手上则沾满了皇帝外戚的累累鲜血,他的母亲也被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他将来能不为他的母亲舅舅报仇?能不清算自己?除非这个皇帝是个白痴!
      可是这个皇帝又绝不是个白痴,他那玲珑剔透的大眼早令自己脊背发凉,心惊肉跳,他将来一定会清算自己的!尽管自己是他的老皇丈,那又怎么样,自己的俩亲儿子,还有自己的儿媳妇,不都死于自己之手?
      想到这里,王莽就觉得手脚冰凉,跟末日将要降临一般。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把皇帝除掉,除此别无他法!而刘庆这个兔崽子,不是帮倒忙,就是没安好心,想让本公三五年之后就交出权力!本公现在才不理你那个狗屁建议,本公现在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怎样干掉年已十四的皇帝!至于女儿,大不了以后让她改嫁!
      所以对刘庆的那个建议,王莽和老太后一样,都是冷处理,不当回事,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截然不同。
      而公卿百官见太后安汉公对这事都不热心,也就没人去自讨没趣。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安汉公正在琢磨着如何除掉小皇帝,而且,很快就要下手!
      促使王莽尽快除掉平帝是因为这个小皇帝的一句狠话,使他觉得必须尽快下手,不能拖延!
      平帝自从知道了自己两个舅舅被全族屠灭之后,这个聪明的小皇帝只是把愤怒埋在心里,不敢轻易表露。只可惜,他毕竟才十四岁,总有激情外露的时候。
      一天,身边的近侍煞有介事地对他说:“听说陛下皇母卫太后现在俩眼都快哭瞎了,因为好几年见不到您呀。唉,娘家人被灭族,自己的亲孩子又好几年见不着面,咋能不伤痛呢。”平帝听后,不觉陡然而起,大骂:“王莽奸贼,朕长大了一定跟你算帐!”
      可他哪里知道,这近侍正是王莽安插到他身边的耳目,现在受王莽的指使故意拿话引逗他,看他什么反应。没想到涉世未深的小皇帝还是上了当,吐露了真情。王莽一听,暗笑:哼,我要让你日后算帐,那我就不是王莽了!
      半个月后的十二月初八,王莽给皇帝奉上了一小坛椒酒,以示臣子的“敬上之意”。十二月初八亦即腊八,这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一个不算大的节日;直到今天,还有腌腊八蒜、喝腊八粥这一说。
      椒酒,是用花椒泡制的药酒,古人以为这种酒可以祛病健身,一般作为敬老敬上之用。此外还有椒房,是将花椒磨成粉掺在白泥里糊抹后宫嫔妃所住的房墙。用这种椒泥抹墙,既可以防虫,屋内还能保持一种清香,所以史书上一般也称后宫为椒房。
      平帝毕竟年少单纯,不知道他的老皇丈早已对他动了杀心,更不知道酒里已经下毒,喝后不久即感到肚子疼痛难受,痛苦不已,在地上打着滚地哭叫。王莽听说,便率众官火急入宫,看后跪地大哭:“陛下暴病,这怎么办啊?苍天呀,请您将灾病降到臣莽的身上,不要让天子这么难受啊!”可是在这皇宫里似乎喊天不应,平帝眼看着面色发紫,命在须臾。王莽马上下令,文武百官都到泰畤,那里才是正规的求神告天的场所。于是一边命太史令刘歆立即草奏告天策,一边率众急奔泰畤。
      这个刘歆其实现在叫刘秀,前面已经说到过此人。由于他现在的名字与本书的主人公刘秀重名,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所以还称他为刘歆。不过王莽篡汉之后,他又改了姓,叫王秀了。
      刘歆是西汉大儒刘向的儿子,最有才气。当日按王莽之命,一边坐在车上往泰畤奔,一边文不加点,奋笔疾书。车队还没到泰畤,刘歆的告天策就已写好了。
      到了泰畤,王莽摘去束发高冠,亲捧告天策,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地跪在祭坛上,向着上苍边哭边读。其饱含真情的语调,凄厉悲怆的颤声,足令天地为之惨然。附近的长安百姓闻听,早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四周,看着这震撼人心的肃穆场面。
      王莽读完告天策,最后又以头撞地,大声哭喊:“天帝呀,请您将灾病降于臣莽贱躯之上,以保天子龙体无恙!”喊罢又叩头大哭。跪在坛下的文武百官也都伏地大哭,场面更加感人震撼。
      在四周围看的百姓无不感动,纷纷说:“今天可是开了眼界了,想不到时隔千年竟看到了周公再世!”
      其实,这正是王莽所要的效果。
      一千多年前,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得了重病。当时天下尚未安定,人心不稳,武王一身关系天下的安危。所以周公乃作告天策,请求上天将灾病降于己身,以保武王。祝告的策书后来收藏在用金丝缠束的铜匮中,名曰“金藤”。而今天王莽的这一举动,正是在效仿当年的周公,正是在告诉天下,我就是当代的周公!至于能不能代帝受难,那是另一回事。
      而且,告完天回去,王莽即命将告天策也装到一个“金藤”里,放在未央宫前殿——要学周公,就得全盘照搬,不能走样。
      可是不管哭告上天也好,藏策金藤也罢,平帝到底还是驾崩了。达到目的的安汉公号令天下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为平帝服丧三年,忠臣之心拳拳可见。
      不用多说,接着是要立一位皇帝。另外在新皇帝登位之前,传国玉玺照例先由太皇太后收起来保管。
      但是这次立皇帝却要费一番周折的。因为,最尊亲的元帝这一支已经没一个男性,只能从元帝的几个兄弟的后代中挑选。
      当初,中宗孝宣皇帝一共生下五个儿子,这就是元帝刘奭,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如今,元帝这一支已绝,而刘竟薨逝得也早,且没有留下子嗣,只能从刘钦、刘嚣、刘宇这哥仨的后代中挑选了。
      好在,这哥仨的后代人丁兴旺,儿孙众多,光他们的孙辈就有五六十人,而且与平帝属兄弟辈,挑一个继承皇位也并无不可。可这些人都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了,王莽怎么能要呢?十四岁的平帝王莽还嫌大,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岂不更让王莽堵心?于是王莽放出话说:“兄弟不能相为嗣。”把这些人统统排除在外。公卿们虽然都是王莽的党羽,但也免不了暗生疑问——平帝与哀帝不就是兄弟辈么?可在安汉公面前,他们哪敢有半句疑语?
      孙子辈的不行,只能从曾孙中挑了。此时刘钦、刘嚣、刘宇都有了曾孙,加起来一共二十三个。于是悉数征到长安,让王莽过目。
      但是曾孙中也有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王莽看了他们就心堵,一概刷下。最后看到刘嚣的一个小曾孙,名叫刘婴,刚刚两岁,王莽才感到满意,说:“这娃娃长相最吉,有天子相,就是他了。”
      选下这么幼小的孩童,很明显,王莽这回可要像周公那样的“行天子事”了——他不想做平帝的“周公”,那是因为平帝大了;现在“如周公”,那是因为这个小刘婴太小了;做这个小孩子的“周公”,怎么也能熬上那么二十来年吧?这二十年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没准“代理天子”还会熬成“真天子”呢!真要那样,我王莽什么豁不出来?!
      可惜太皇太后根本没这意思。上回刘庆上书太后的时候,群臣就要求太后“宜如庆言”,但太后根本不予理采;这回要让群臣去求告太后,还不又得碰一鼻子灰?平时太后啥都依着自己,宠着自己,可在这件事上太后必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不能让外姓人做他们刘家的天子,哪怕是代理的!
      怎么办呢?
      放心,玩计谋可是这位安汉公的强项,一眨眼就是一个办法。
      几天以后,前辉光谢嚣上书朝廷,说武功县有人在浚井时,从井里捞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面刻有八个丹红大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谢嚣还说,这一定是上天降下的神符。
      前辉光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年多以前王莽划治的。当时王莽把长安南边的几个县及北边的几个县分别划为两个郡,南边的叫前辉光,北边的叫后承烈,其长官职如太守;但在称呼他们的时侯却不用“太守”,而是用郡名,所以才有“前辉光谢嚣”这一说。当然,王莽亲自划定的郡治,长官自然也是王莽亲自挑选任命的。
      这份奏章报上来,朝堂好似开了锅,公卿百官都瞪着大眼在一起议论:“哎呀,原来安汉公上应天命呀!上天显灵,降下神符,我们可不能等闲视之!”这事很快就传了出去,长安的吏士百姓也都瞪着眼惊诧地互相转告:“上天降下神符了,说让安汉公当皇帝!”人多口杂,这事越传越离奇,最后竟传成了“汉数已尽,上天说让安汉公取代汉朝!”又说:“上天之命,不能不从啊!”
      王莽听说了这事,也不无惊诧地说:“原来是这样啊?”继而又似乎有点发愁,对众官说:“既是上天之命,这叫我咋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啊!”众公卿一听,是啊,这叫安汉公咋说?总不能让安汉公去见太后说:“上天降下神命,请太后立我为天子”吧?只有我们去见太皇太后,为安汉公请命了!于是公卿百官齐入东宫见太后。
      谁想老太后没等听完就虎起了脸,说:“这是诬罔邪术,你们也都信?!”众官说:“前者天降黄龙、凤凰、甘露、灵芝等等,太后不也都信了?现在天降丹符,如果说是假的,只恐难服天下百姓。”太后说:“不服又怎样?难不成让王莽取代我们汉家?!”众官又惶惶无言。还是王舜会说话,对太后说:“太后,其实王莽也不敢取代汉朝。但是说白石赤符是诬罔邪术,那也不合适——以后上天再降下别的喜祥,您叫百姓们信不信?天下就无所适从了。以臣看,不如依前者刘庆之言,让王莽居摄践祚,做假皇帝。这样上可应天命,下可服众庶。”甄丰说:“这话说得对太后。反正那丹符也没说让王莽做真皇帝假皇帝,让他做假皇帝,也能上应其谶。”太后说:“就算让他做假皇帝,可他毕竟姓王,这怎么对得起刘家祖宗?”王舜说:“太后,这是没法的事情。现在皇嗣太小,刚刚两岁,等到能亲政时少说也得二十年。如此漫长的一个时段,王莽没威权怎么成?现在虽然有太后您裁断大事,但您毕竟年事已高,今后不能事事都烦劳您吧?再说,王莽毕竟是当假皇帝,他总有还政于汉主的那一天。臣想那一天,一定万民翘首,举国欢腾,争看当代周公的还政大典的;而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为大汉有这样的忠臣贤臣而无比欣慰的,太后您说是不是?”
      但是太后也听得出来,王舜的话有些没敢明说,那就是:太后您现在都七八老十了,怎么也不能再活二十年吧?等您百年之后,谁来给王莽撑腰?到那时王莽没了倚靠,朝野如果有人出来作乱,没有威权的王莽该怎么办呢?太后这么一想,这还的确是个事。再说,真要到了王莽还政汉主的那一天,那还就是一桩鼓舞人心的千古美谈;列祖列宗神灵有知,未必就怪罪我这个后辈媳妇。尤其是,王莽现在倍受天下拥戴,我要硬不答应,还不知又有几千几万人给他伏叩请命呢。唉,算了吧,就让他居摄践祚,做第二个周公吧。
      于是太后乃向王舜众人点头:“既然你们都为王莽请命,那就让他如周公,摄行天子。”
      王舜等闻听,心想这下可为安汉公立了大功了,都欣然而起,欢呼“万岁”。于是王莽从这一天起,还真就做起了汉家皇帝——尽管是假皇帝。
      但即便是假皇帝,也要跟真的一样。除了服天子冠冕,背斧依坐户牖,南面朝群臣接受朝拜以及出警入跸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之外,还要像过去所有的新皇帝一样,即位之后就改元。恰好马上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又因为是“居摄辅政”,所以王莽就改年号为居摄元年。
      按惯例,每年的正月皇帝应率群臣到南郊祭祀天帝,到东郊迎接春天,到明堂举行大射、养老之礼。这些,王莽都率群臣一一举行,而且比以前的皇帝都要庄严隆重得多。
      而最主要的,是把刘婴立为皇太子,并号之曰“孺子”,这跟当年的周公居摄又一模一样。
      还有一项,那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皇后女儿问题。其实这事也不复杂,既然刘婴被立为皇太子,孝平皇后自然也就升格为皇太后。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十几岁的女孩子竟成了寡妇皇太后。
      当然对自己能当上假皇帝,王莽更忘不了一大帮功臣。于是拜王舜为太傅,甄丰为太阿,甄邯为太保,其余刘歆、平晏、王邑、崔发、陈崇等等,凡是为自己出力的都有封赏,满朝文武都有喜色。
      消息传出长安,传到各州郡,也是举国欢腾,皆大欢喜。大家都说:有安汉公这样的人物摄行天子,正是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大汉天下,从此真的要进入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了!
      而假皇帝王莽,听到这些自然难捺喜悦,心想:看来我过去争邀名誉的种种努力没有白费,天下吏民是如此的爱戴我,拥护我,我就是当真皇帝他们恐怕也会更激动,更兴奋!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当真皇帝,把汉家的社稷鼎鼐都给他夺过来,把这个天下变成我王家的万世江山,让四方百姓彻夜欢呼,永做我王家的臣民!
      可是王莽不知道,就在他沾沾自喜做着夺取汉家江山的美梦时,在东郡濮阳城里,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已经在密谋筹划,准备聚兵杀入长安,将他这个假皇帝的头颅砍下!
      这个人姓翟,名义,字仲文,是故汉名臣翟方进的儿子,现为东郡太守。翟义原本对王莽也非常崇敬,觉得这个人既有才又有德,是有汉以来最杰出的大臣之一。可是自从王莽抑制中山卫氏,排挤清理朝廷正直,大肆培植亲信,翟义才看出王莽其实是个权术阴谋家、野心家。尤其是王莽借吕宽、吴章事件将中山卫氏灭族,又趁机尽诛何武、鲍宣、公孙禄等等这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使翟义更看清王莽的阴险毒辣。令翟义最为愤慨的是不久前平帝的暴病崩亡。翟义想,陛下年方十四,有什么病而突致暴崩?而且在陛下最危重的时候你不是赶紧组织御医抢救,而是假装心急火燎地去搞什么告天自代!你这种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骗得了谁呢?我翟义敢断定,陛下的崩亡其实就是死于你王莽之手!你看陛下一天天长大了,等亲政后一定会清算你的种种罪行,所以才丧心病狂地毒死他!一定是这样的!还有,孝平崩亡之后,放着那么多的成年宗室你不选,偏要选一个两岁幼童,进而凭什么“白石丹符”做周公,做假皇帝!我看你做假皇帝是假,做真皇帝才是真!没准哪一天,不知哪儿又冒出一条“上天告假皇帝为真皇帝”,然后你的那帮走狗亲信就可以胁迫太后让你做真皇帝了,你就可以唾手而得大汉江山,建立你王家的社稷了!莽贼,这一定是你的如意算盘!可是我身据国家大郡,父子受汉厚恩,岂能让你这个奸贼阴谋得逞?我就是舍得一身剐,也要把你这个奸贼掀翻灭掉!
      于是召来外甥陈丰,把这些告诉他,问他能不能帮助舅舅讨伐王莽。陈丰是个年方十八的壮小伙子,身高八尺,力大无敌,而且还有一帮同样身强力壮的年轻朋友。听舅舅说完,陈丰慷慨地说:“舅舅尽管吩咐,外甥一定一马当先,斩除莽贼!”翟义大喜,又和都尉刘宇等人一起,联络严乡侯刘信、武平侯刘璜以及其他地方豪杰,商定于九月都试日举兵起事。
      都试亦叫大试,是汉代各郡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军事演练。汉制,年满二十三岁的平民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接受步战、骑射等方面的训练,都试即是对他们一年来训练情况的检验,一般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举行。这种大试,通常由郡太守亲自主持,郡都尉亲自指挥,郡中主要僚吏及各县的令、长、丞、尉也都参加观看。
      到了都试这一天,看台上不但坐着太守翟义,都尉刘宇及郡中主要僚吏并各县的令长丞尉,更坐着刘信、刘璜、陈丰等等一大批从未登台观看过演练的人。大家正看得热酣,翟义忽然命令演练停止,然后走向前台,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展开来大声宣告:孝平皇帝不是病死的,是假皇帝王莽鸩死的!王莽奸贼,沽名钓誉,蒙蔽天下,篡汉之心已久。如今靠白石妖符做得假皇帝,他迟早还要靠妖术做真皇帝!我们作为大汉旧臣,岂能让他的阴谋得逞?我宣布,立严乡侯刘公为天子,会聚神兵,向西讨伐王莽奸贼!
      话声未落,刘宇、刘璜、陈丰等等许多人也都呼地站起,拥着刘信向各县的令长丞尉大喊:“新天子已立,拥护者都站到此!”各县令长丞尉其实也觉得平帝死得蹊跷,却不知是被王莽所鸩杀,便都群情激昂地拥过来,高喊:“愿讨伐汉贼!”
      只有观县的县令原地没动,说:“假皇帝大汉忠臣,我不相信你们的话,我不跟你们去!”并向观县的几个官吏喊,“”你们都给我过来!”陈丰大怒,拔剑上去,一剑将其砍翻。
      于是翟义汇聚数万军兵,向西进发。沿路不断向各城宣告:王莽鸩杀平帝,罪恶滔天!愿你们拥护新天子,共伐奸贼!各城闻说平帝是被王莽所鸩杀,无不义愤,都纷纷加入;前至山阳,翟义的人马已增加到十余万,声势极为浩大。
      消息报到长安,王莽这回是真的吓怂了,差点尿了裤子。对鸩杀平帝的事,他最怕别人看穿,没想到翟义这王八蛋贼眼这么亮!早知道这样,我当年收拾何武、鲍宣那帮人时就该把这贼羔子也收拾了呀!可现在说啥都晚了,相信翟贼的人还挺多,不然他也聚不起十余万!如果关西的人也都信了,不用翟贼来,就长安的百姓一人一口也把我咬碎了呀!
      王莽这回真的是感觉末日降临了。


      上一篇:
光武中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5)【李振宇】
      下一篇:
光武中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7)【李振宇】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冀ICP备09018827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