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白的脸孔,红艳的嘴唇,亮黑的眉毛,梳着整齐光亮的传统日本妇女发髻,身着和服,袖长着地,后领开得很大,腰间系着腰带低垂在后,晚上陪客人喝酒聊天,给客人表演舞蹈,演奏乐器……这是人们对日本艺伎的最直观了解。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艺伎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成为日本国粹,与富士山和金阁寺并称日本的三大名片。 艺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她们的特殊的化妆和着装,还在于她们行业里提供的特殊服务:利用自身的才华与智慧,取悦她们的客人,确切说是男客人。 这样的文化,如果没有事先的了解,很容易被误解为色之情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把她们理解为怀有某种才艺的妓女。但事实上,艺伎在日本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 即使是日本家庭妇女知道丈夫去找艺伎,也觉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因为她们认为:艺伎的身份高贵,丈夫能够跟艺伎交往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通常能够跟艺伎交往的,也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所以,很多时候,跟艺伎在一起就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兴起,时至今日,受到各种各样新兴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艺伎文化已经渐渐衰落了。艺伎衰落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理解和观赏歌舞妓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意味着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少。
传统艺伎以单一的男性作为服务对象,而现代的日本男性则拥有更多其它的与女性之交往的方式的同时,艺伎的衰落不可避免。 艺妓,(Geisha)日本传统职业。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妓院和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另外,美国作家阿瑟•高顿,创作了长篇小说《艺妓回忆录》,导演罗伯•马歇尔拍摄了电视《艺妓回忆录》。
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妓。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妓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之交易。 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之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但在过去,艺妓是一个终身职业,必须女承母业。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艺妓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之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艺妓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妓“纯洁”的形象。 日本历史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 艺妓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妓又兴盛了一时。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妓只不过200人左右,一些艺馆转作他用,艺妓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在日本,担任艺伎的条件非常苛刻,学艺费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而且学艺历程艰辛,不是所有艺伎都能坚持的。 古时艺伎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现在则因为《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