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8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正式公布,加上此前分别于10月6日颁出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7日的物理学奖,2014年度诺贝尔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皆已“名花有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从左至右):约翰?奥基夫、梅-布里特?莫泽、爱德华?莫泽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左至右):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左至右):埃里克?贝齐格、斯特凡?黑尔、威廉?莫纳 “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答了一个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达数个世纪的谜团——大脑究竟如何创建一个有关自身周围空间位置的地图?我们又究竟如何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方向?” 以上这段话引自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词,其中提及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英国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和来自挪威的科学家伉俪爱德华?莫泽、梅-布里特?莫泽。这份殊荣——当然还有高达800万瑞典克朗(约678万人民币)奖金——的获得,源于三位科学家对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早在200多年前,哲学家康德就从哲学层面对“空间”展开讨论,并将之归于不依赖学习和感官经验的“先验感性”。但是,这毕竟还只是哲人的思辨演绎,(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究竟如何得以感知“空间”并在其中规划自己的行动,仍然有待实验科学的解答。而上述三位科学家所做的,便是从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角度,向着解答这个困扰人类已久的“古老谜题”的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较于“高大上”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至少看起来要“贴地气”得多:前者由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发明了高亮度的蓝光LED灯;化学奖得主同样是三位,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虽然有评论认为本次物理学和化学奖的获奖成果较之以往似乎更偏向应用科学,但在更多人看来,这并不构成什么“问题”,因为此次获奖的研究同样出色地应用和拓展了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将以其科研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切实的助益。 以蓝光LED灯的成功发明来说,虽然最早的红光LED灯在1962年就已面世,其后不久绿光LED灯技术也被攻克,但由于种种原因,蓝光LED灯的发明迟迟未见突破,由于光的三原色中包含有红、绿、蓝,蓝色光源的缺失,使得照明的白色光源一直无法获得。1989年,赤崎勇和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合作首次研发成功了蓝光LED;4年后,在日本日亚化工工作的中村修二终于发明了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蓝光LED。相较于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 LED灯具有照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不易破损等明显优点,鉴于照明占全球整个电能消耗的20%~30%,而LED灯的能耗仅为普通灯泡的十分之一,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困境的今天,LED灯确实无愧于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赠予它的评价:“如果说白炽灯照亮了20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被LED灯照亮的。” 作为全人类科学工作的卓越典范,本次获奖的九位科学家自然也吸引了全球舆论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在他们的耀眼光环背后有什么共同的“秘诀”,那么“坚持”一定会是其中之一。 回忆起自己40多年前开始着手的研究,74岁的奥基夫不无感慨地说:“在起初阶段,大部分人都很怀疑,研究是否能够深入到大脑中并寻找到与环境对应的部分。” 85岁的赤崎勇在日本以毫不气馁和坚持不懈著称。他曾经说:“即使失败,也绝对不要放弃。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要气馁、不言放弃非常重要。”在7日的记者会上,他说,当时经常有人对他说蓝光LED不会在20世纪开花结果,“不过我从没这样认为,我只是从事想做的事。” 化学奖得主之一黑尔教授,也有着类似的感受。在接受颁奖现场连线电话采访时他说,过去人们认为光学显微不可能超越波长的限制,他希望突破这个限制,很多人认为他疯了,甚至他自己也想过放弃,后来他改变了主意,不是去改变光线的波长,而是去改变分子本身,“这让我重拾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