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昌4月30日电 (张晓霞 王运科 陈秋均 周俊安)4月30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十二颗、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精确入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克服高密度任务准备周期短、双星发射技术要求高、发射场区状态转换频繁等难题,全力以赴助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一箭双星”完美升空,这也是中国航天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双星联合演练突破技术难题 此次任务采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是中国首次进行中圆轨道“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成功对于满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密集组网的需求,同时验证北斗导航双星发射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任务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早在半个多月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针对双星发射的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双星联合演练,突破诸多技术难题—— 过去40多年里,该中心已使用“长征三号”、“长二捆”、“长三甲”、“长三乙”等多种型号火箭,将73颗国内外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然而,这次任务使用的“长三乙”改1型火箭却是第一次发射,需要对火箭测试厂房和塔勤系统进行多项适应性改造。 以往执行的“一箭双星”任务,都是一颗大质量卫星带一颗小质量卫星,而此次任务发射的是两颗同样重达2吨左后的大质量卫星,没有现成的运作模式,对双星同时测试、星罩整体转场、吊装上塔等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面对多项新的技术难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组织10余次任务合练和系统间演练,其中包括双星技术区联合操作、双星整流罩转场、双星整流罩吊装上塔等多项新技术的演练,对演练中发现的新问题,组织力量集智攻关,研究制定了近百条解决措施。 为保障两颗卫星同时在发射场区测试、发射,该中心仅测发电测、地面系统,就对双星测试、加注、联合操作等问题进行逐条分解,研究制定40余条针对性措施;针对为双星提供精确保障、卫星测试厂房空调系统可靠运行等5个重难点问题,测控、通信系统对地面测控设备、中心机软件状态等60余项技术状态变化,提出20余条解决措施…… 岗位优化组合促进人才成长 鉴于这次北斗任务“一箭双星”特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测发、测控、通信等系统岗位人员优化配置、针对性训练进行深入研究和专项论证,组织多次联调联试和实战模拟演练,有效提高科研人员参试能力,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以前‘一箭一星’工作模式我们很熟悉,心里有底。这次任务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工作量明显增大,岗位人员训练水平有待验证等,对我们构成很大考验。”该中心地面设备站站长俞少行说。 为迎接北斗双星测控保障任务,测控系统科研人员通过软件系统指挥、控制和故障排查进行一系列“仿真演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量站总工程师左万里称:“任务前的航模实时测控演练确实帮了大忙,保证了我们多套测量设备及时捕获目标、传输优质数据和图像”, 今年4月上旬,该中心卫星观测站专门租借航模,模拟火箭飞行和卫星跟踪测量,有效提高岗位人员操作水平。在此过程中,还形成《利用航模检验设备及辅助训练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多份研究成果,下一步将依托站电子实验室开展综合研究,制定更加成熟的模拟演练机制。 此次北斗双星任务继续沿用“一专多能、两套人员”机制,强化基础和系统训练,人员达到精通本岗位技能、熟悉相近岗位流程、会操作相近设备的水准;主要岗位配置两套人员,一岗人员操作、维护设备,二岗人员检查验证和监督督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良好人才培养梯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中心工程师王百彦表示,“这次任务指显控制系统,在传输和显示数据量明显增加,由过去每秒950包数据增加到每秒1100多包的情况下,‘双星’实时图像和三维可视化模型展示非常好,正是得益于一岗二岗的团结协作”。 快速反应助推北斗飞天 根据北斗首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需求,提高任务数据评估速度迫在眉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过不懈努力,《快速评估分析系统》应运而生。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有了这一系统,可以在火箭点火升空后的5分钟内对火箭飞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快速评估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卫星入轨参数是否精准”。 据了解,为实现这一技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系统工程师收集整理了历次任务数据,建立庞大信息数据库,将实时任务数据与系统储备的历次任务数据进行参照。 通过比对各项参数,在第一时间对火箭飞行参数进行判读和比对,以此评估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快速定位火箭飞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发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相关工业部门改进设计奠定科学基础。 为应对新一轮高密度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项目管理方法为牵引,识别需要进行射后恢复的所有项目,对这些项目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使各项转换缩短至4天,为后续航天发射任务的火箭转场赢得宝贵时间。得益于快速反应系统发挥出重要作用,该中心科研试验综合能力与水平也在高密度任务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