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2011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做为一个大学教授,在微博这一网络公共表达场所,放言要求自己的学生,40岁时要有4000万身家。不论怎么看,都特别像是一个笑话。 4000万做为一个奋斗目标是可以的,然而如果将4000万做为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准,显然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董教授的学生在40岁时个个都能身家4000万固然好,倘若有的学生到40岁并没有4000万身家,又如何?大不了不说是你的学生也就是了。在中国经济大潮涌动、人才辈出的现时代,你可以选择烧包行为,也可以大言不惭,但我也有权利问一句:你到底算老几? 如果说北师大董教授的狂言,尚有关注与评论价值的话,也只有唯一一点,那就是其狂言张扬背后所透出的扭曲的价格观念。 金钱拥有数量或者说身家,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人生成败的标准。人生意义内涵丰富,有钱不等于有德,更不等于会受人尊重。新疆维吾尔族人阿里木,多年秉持助人为乐的朴素观念,用烤羊肉支助贫困孩子上学。其身家显然没有4000万,甚至在荣膺感动中国2010年度网络人物之后,其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然而,我们能说阿里木是屈辱和失败的吗?像阿里木一样的人物,在民间又是何其之多?试问董教授,与他们相比,你除了谈钱,还做过什么? 近些年,大学沦落到让人痛心。一大批昔日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也随之沦为无功无德之辈。从清化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到马加爵杀人,再到为争女朋友刀弑老师,然后是药家鑫撞人并捅死伤者,药家鑫师妹紧跟着说:“我也捅”!这一桩桩、一件件,难道都是学生自己没有把握好人生吗?我们所谓的大学、所谓的教授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了? 假如每一个教授都像北师大董某人一样,把4000万当成是学生的价值,当成是人生的标准,那么,我们的学子还能走上正道吗,对金钱的崇拜与追求,并为此不择手段,我们的社会,又将会走向何方? 敬请董教授来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