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历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的舆论,我痛切感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重要大国,国民应该提高国际知识和增强对国际正义的认识。 网上口水战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经过艰难磋商之后,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利比亚局势的第1973号决议。 这项决议针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杀戮平民的指控,作出了包括设立禁飞区、要求卡扎菲停火、扩大制裁、驱逐雇佣军和监督制裁的决定,授权联合国成员国“采取一切必要之措施”,以执行上述决议。 随后,3月19日,有关各方在巴黎召开会议,落实执行决议的办法。巴黎会议宣布卡扎菲没有满足决议要求,此前行动为“不可接受”,于是,20日凌晨,针对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军的打击行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正如近年每一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的情形,利比亚交战双方尚未分出胜负,国内网络上已经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口水战”。 这些激烈的争论从法英美等多国部队打击卡扎菲是否合法、参与打击行动各国的石油动机等,到中国有关政策和做法是否合理,不一而足。 支持者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卡扎菲屠戮国民,因此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安理会决议体现了新时代的国际正义; 反对者则认为,主权不容侵犯,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的行动是出于抢占利比亚石油的邪恶“阴谋”,甚至有人认为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全球遏制行动。 这些口水攻防在微博上尤其突出,在种种极端化的言论背后,既折射出国内公众对国际知识的欠缺,也反映了新时期国内媒体报道和评论有关国际新闻所面临的新知识及思想课题。 怎么看待美国摇摆 说多国部队行动是美国操纵,甚至是针对中国的阴谋,这很难成立,甚至是故意混淆重大国际是非。 利比亚的民众抗议运动发生,最主要的背景是北非和中东的连锁民意运动,由此引发利民众对40年高压统治的不满,这是利比亚内部矛盾,卡扎菲的暴虐镇压手段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立场始终是摇摆和暧昧的。 希拉里主导的国务院对事态持强烈的关注立场,但由于各种原因,奥巴马总统和国防部对此是审慎的,因此,安理会通过1970号、特别是1973号决议前,美国国内甚至出现了抨击奥巴马无视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声音。 决议通过后,美国虽然大力参与了对利比亚的首轮攻击,但奥巴马总统一直申明,美国的行动是“有限的”,旨在“保护平民”和执行禁飞区,而不愿意把行动与战争混为一谈。 说白了,是既要体现对欧洲传统盟友的支持,又想把美国参与的行动控制在国际执法的范围之内。 这样的摇摆非常容易理解。由于伊拉克善后和阿富汗战局,以及近年的战略重心东移,美国没有进行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兵力。 此外,美国决策层对整个北非和中东的民主化浪潮实际上心情复杂,在惯常鼓吹的民主和自由旗号之下,美国并不能保证局变的结果必定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因为该地区的抗议运动无可讳言有着若隐若现的厌美、甚至仇美情绪,与此同时,民主党传统上的较重视国际规制和大国协调的政策取向也有很大影响。 在欧洲盟友主导的行动中,要美国不顾国内的金融困难,在以节约开支为主要政策的五角大楼掀起拥护干预的风潮,这明显有困难。所以,虽然美国在第一轮打击中军事行动是坚决的,但整个政策却是节制而审慎的。 法国人的激进热情 本次行动最热心和积极的“领头羊”是法国,法国空中力量在巴黎会议后率先出动,对卡扎菲进攻班加西的装甲部队进行了打击。 在后续几天的攻击中,法国不仅向战区派出以“戴高乐”号航母为主的大批部队,也与多国伙伴一起,针对的黎波里的利比亚防空指挥中心等目标持续进行了猛烈的打击。 除自身与北非的历史文化渊源之外,作为地中海联盟的区域政策长期倡导者,法国要巩固欧洲领导者的角色,甚至进而建构21世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对周边的国际事务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也实属自然。 法国具有干预非洲的传统,在1980年代,就曾出兵干预乍得内战,法国视非洲法语地区为其特殊利益的区域,本次行动实际上也是这一干预传统的延续。 同时,萨科齐作为右翼政治家,他身上不乏小布什似的牛仔作风。战后70年,欧洲社会日益左倾,这是一个现实,其结果之一就是欧洲社会对国际人权事务、全球环保等国际公共议题态度日益激进。 这一激进态度在欧洲政府的国际政策中必然得以反映,这是值得国内媒体、学界和公众特别注意的新动向,因为,过去数年中,这类激进态度也借新疆和西藏等事端酿成数起针对中国的摩擦。 欧洲人在人权等公共国际事务中所表现的激进热情,有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塑造因素,含有相对的偏见,但不能说是出于帝国主义者的阴谋,而是有着基本的真诚。 也包涵正面和崇高的人道精神,这种热情在缺乏有效沟通和了解的情况下,会构成很大的误解和冲突,这是国人值得深思、也不能回避的挑战。 打击合法性与中国式态度 引发国内网上最大争议的莫过于多国部队打击的合法性问题。一方面中国投票支持安理会1970号决议,对卡扎菲进行制裁,并将利比亚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院,这表明政府不仅支持安理会对国际人权问题干预的权力,也表明中国政府希望制止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基本态度。 而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这是中国一贯的国际立场,因此,在支持制止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目的的同时,对1973号决议弃权,这表明中国立场的一贯性。 而作为影响日益扩大的负责任大国,鲜明和一贯的国际立场是符合国家长远国际利益的,对此没必要有任何误解。 另一方面,人权与主权的孰先孰后问题也需从国际法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观察。人权优先于主权,这一法理历来充满争议,因为逻辑上的优先与司法的现实不可同日而语。 在实际的司法层面,所谓国际社会毕竟还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似的无政府社会,没有国家或任何其他国际力量可比拟或模拟国内法的司法环境,因此主权原则的坚持虽有不令人满意之处,也毕竟是现实的选择。 不过,必须明确的是,虽然法英美等打击行动是否超越了安理会决议广有争议,但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干预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基础。 中国、德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弃权,也只是出于对武力解决问题可能产生的连锁新问题的担忧。 安理会是目前最高级和真实的国际权力,安理会的合法决议本身是国际正义的一个体现。 安理会也是中国国际权力的真实载体。所以,中国一贯支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同时,这一干预不能构成先例,有国内人士将此事与欧美对中国的关系联系起来是没有根据的。战后70年大国内政没有遭遇外部直接干预的情形,感情化立场无助于厘清思考。 过去3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大国,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现有格局有效交融,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与欧美在贸易等领域的局部摩擦和利益冲突,是正常的经贸关系障碍,与干预利比亚的情形没有任何可比性,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硬国力也使得任何干预中国的说法显得可笑。 2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表决后发言。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通过第1970号决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说,中方十分关切利比亚动荡的局势,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即停止暴力,避免进一步流血和平民伤亡,尽快恢复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通过对话等和平手段解决当前危机。 有不少人反复指出打击利比亚背后的能源和利益考虑。 一个基本现实是,中国在利比亚并无特殊国际政治利益,把中国对打击利比亚问题的立场进行过于泛政治化解读是没必要的。 中利经贸关系基于平等互利原则,且两国经济具有很大互补性,中国在利的主要经济投入是资金、劳务和产品,主要输入是能源,这不会根本变化。 至于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经济和合同损失,这是不可抗力因素,既是普遍的,也是有可能在局势稳定后逐步弥补的。 最后,通过观察历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的网络舆论,我痛切感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重要大国,国民应该提高国际知识和增强对国际正义的认识。 石油和资源支配固然是国际利益,但我们还应认识到,在软国力的建设方面,对国际公共决策的参与、国际声誉及形象和国民更丰富的国际知识视野,这些都是很大的国际利益,也是中国获得更大和更有效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