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人生常识 / 知识
。完璧归赵的和氏璧如今究竟在哪里?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0-3-23 来源之IP:120.9.158.101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完璧归赵的和氏璧如今究竟在哪里?

      和氏璧是贯穿中国千年历史的圣物,是永不磨灭的传说与传奇。然而,尽管是传说与传奇,但它毕竟存在过,于是,许多人在问:当初的和氏璧如今究竟在哪里?那么,咱们就从头说起。而说到和氏璧,就不能不先说到一个人——卞和。
      卞和,春秋时楚民,荆(今襄樊南漳)人,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这个巡检山区是个么子地方?有说是在五道峡,但五道峡应该在宝康),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这下惨了,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这下右脚也保不住了。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这明明是宝玉但专家偏说是石头,我好心献玉却不得好报,还说我是骗子,所以我才感到伤心的。文王命人把石头从中剖开,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还将卞和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史料上都这么说,大概这个卞和不是神仙也是超人,他发现这块玉被包在石头里面,他怎么知道,专家都几次鉴定说这个是石头,他一定有比专家还能的经验或祖传秘方。
      到了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于是,这块玉后来也真是风光到了极点,有了那么多的传奇色彩。 
      赵王一下子慌了,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那个人的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但这个选择题还是不允许留空的。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也只好如此。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人要是拼起命来,真是连玉皇大帝也拿他没办法,何况是个人间的皇帝呢。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这当然是空头支票一张,蔺相如没信他的小把戏,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受宝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这当然是缓兵之计,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宾馆里。就叫一个随从乔装打扮,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仍然是津津乐道。
      以上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问题是,当年这玉明明在楚王手中,怎么到了战国时就进了赵王的腰包呢?还有,蔺相如不是完璧归赵了吗,怎么后来又到了秦始皇手中?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这是典型的浑水摸鱼啊,而且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名的浑水摸鱼,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为此曾为此向楚国实行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几经辗转来到赵国。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金购得和氏璧,后又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邯郸曾是赵国的国都,和氏璧自然就与邯郸它有了特殊的联系。
      还有一种说法,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到底哪个更可信,没有人证据确凿地加以考证,但大多数人宁可相信前一种说法,因为更有传奇色彩。
      总之,和氏璧终归到了赵王手中了。才引出那流传千古的完璧归赵典故,也使它博得了价值连城的美名。后来还有更精彩的负荆请罪及将相和的故事。
      下一个问题是,完璧归赵后的和氏璧怎么又到了秦国呢?原因很简单,秦王政攻打六国,第二个灭的就是赵国(具体情况参见王立群先生百家讲坛的内容)。国破玉自然不能保全了,但这是发生在完璧归赵后几十年,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秦王(赢政)已经不是完璧归赵时的秦王(昭襄王)了。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玉玺。上刻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就是被后来无数帝王奉为圣物,令无数风流人物竞折腰的传国玉玺,成了皇权的重要象征。
      相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经过洞庭湖,风浪骤起,船眼看着要翻了。始皇将传国玉玺抛于湖中,祀神镇浪,果然风平浪静,这才平安过湖。没想到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指秦始皇)。”说完就蒸发了。相传国玉玺复归于秦。当然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那个时候又没有蛙人,落入湖底的玉石怎么会重见天日呢,除非三种可能,一种是有超人从湖底捞出或遇天大旱湖水变浅有人捞出;一种是此事纯属虚构;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块玺已经不是真正的传国玺,而是赝品仿制品。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孺子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怒掷玉玺于地,就像是现在某人吵架时摔盘子一样。玉玺被摔掉一角,但最终还是被王莽得到。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缺憾。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由此下落不明,不知又落入谁人之手。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做成?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真是一个天字号的第一大谜。而且越往近代,其去处连传说的说法也少了。
      2008年本网(www.dangdai.org)上曾登载过一则新闻:“和氏璧”有望成为邯郸旅游纪念品,说邯郸市的一个和氏粉丝创作了一个自认为外形接近真和氏璧的艺术品,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原文如下: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清藻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720101944.3),并称他所创作的“和氏璧”作品“构思新奇、设计巧妙,能够体现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古时的民族文化,弥补玉文化的精髓……”。
                                                                                                                                    文/辛 颖/文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