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学校联盟
全部信息 | 艺术院校 | 艺术明星 | 写作创作 | 外国文学 | 著名作家 | 演艺技艺 | 文学作品 | 艺术精品 | 科技博览 | 名著推介 | 明星名人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 >> 外国文学
疯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在中国,在全世界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作      者:本网记者
作者电话:0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单256号暂无
作者QQ:未填
作者Email:未填
联系地址: 
  
信息编号:10870 所属类别:外国文学
所属区域:国际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0-2-23 来源之IP:60.5.40.25 [ 查询 ]
请联系:暂无,暂无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疯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在中国,在全世界

      疯了!真是疯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在全世界已有数万种印刷版本,在中国,也已超过一千种。一百多年来,没有其它任何一部文学著作的印刷量和销售量能超过它。那么,这是究竟怎样的一部书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俄国作家,他的创作全面而且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直到20世纪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很高的认识作用和艺术魅力。《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三大长篇小说之一,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具有代表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祖先系皇室重臣,世封伯爵。在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了。托尔斯泰2岁丧母,9岁丧父,从小生活在姑母家中。这种生活方式使托尔斯泰性情内向。1844年,他考入喀山大学,学习阿拉伯土耳其语言文学,广泛接触到启蒙文学和思想。但三年级时,他便申请退学了,回到庄园开始亲自管理,并进行改良,但失败了。1851年,随兄去高加索从军,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并写了特写故事、、传记小说,从而—举成名。1856年以后,他漫游欧洲,考察各国教育、经济状态,结果大为失望,回到自己庄园,从此,抛弃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理想。从1863年起,他用了6年时间完成了《战争与和平),一跃而成为第一流的俄国作家。这部作品取材于1812年卫国战争,广泛地反映了现实中的矛盾,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将自我反省、当代政治、婚姻、经济、农业、家庭与道德等问题联系起来重新审视,是托尔斯泰此时的思想矛盾的集中体现。70年代末以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激变,彻底转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忏悔录》是这种转变的体现。同时,他决意放弃文学创作,投身农业改革、启蒙教育等具体工作中去。90年代,他一度住在莫斯科,广泛接触了城市贫民。整个90年代的最重要的小说是《复活》,这部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描写了旧俄全面崩溃的全景画像,是一部苦难的史诗。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政论作品。由于他激烈抨击教会,1901年官方革除他的教籍。1905年爆发的革命使托尔斯泰和他的非暴力主张、道德自我完善受到挑战。1910年冬,他离家出走,病逝在一个小站上。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历经4年,修改过12次,是托尔斯泰极为重视的一部长篇小说,也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艺术风貌。小说直接取材于19世纪俄国现实,是社会现实的斗争、矛盾的艺术反映。它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另一条是列文的精神追求。安娜是贵族妇女,16岁就被嫁给官僚卡列宁,生子以后过着丝毫没有幸福感的贵妇人家庭生活。为了处理哥嫂之间的纠纷,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参加了俄国第二首都的社交活动,遇见了渥伦斯基。本来渥伦斯基正在追求吉提,但一看到安娜,立即便被她迷住了,整个舞会上,他似乎没有看见吉提,眼里只有穿黑丝绒长袍的安娜。渥伦斯基的变心使吉提极为痛苦,也使安娜颇感为难,她第二天便离开莫斯科,返回波得堡。但是,当她到站时,渥伦斯基却出现在站台上。安娜心里既紧张不安,又涌起莫名的喜悦。她的丈夫卡列宁也来站台接她,但安娜却对他那刺耳的官腔及他那对招风耳朵极为反感。渥伦斯基看出了这一点,便大胆地追求起安娜来。他过于招摇,因此,彼得堡上流社会对此也议论纷纷。安娜不顾反对和议论,做了渥伦斯基的情人。卡列宁觉察到妻子的反常,提醒她婚姻的神圣性,认为只有犯罪才可能破坏它,而这种犯罪注定要受惩罚。这种议论让安娜感到极为厌烦,更加痛感这个家庭根本不存在爱情。某日,卡列宁和安娜看赛马,看到渥伦斯基不慎摔下马来,安娜当即神态失常。卡列宁极为恼怒,认为安娜此举败坏了家风,丧失了贵妇人的举止规范,强拉她回家。在马车上,安娜向他坦言自己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仅仅想到的是他的名誉,要安娜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许在家里接待情人。此后,安娜与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分娩后安娜大病一场,病危时,她预感到难存于世,便请求卡列宁饶恕自己,并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不再念旧恶。但是,病愈之后,她重又后悔,不能容忍卡列宁。于是,未及离婚,她便与渥伦斯基公开同居,甚至去国外游历去了。当他们回到俄国时,发现整个上流社会都在回避着他们。
      虚伪的上流社会可以容忍私通,却不能接受真正的爱情。为此,安娜感到十分痛苦。她不能出现在公众场合,戏院、赛马场、舞会等,人们都以冷漠对待她。她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后者拒不答允。这种心情使安娜在与渥伦斯基相处时也烦躁不安,两人发生了争吵。终于,渥伦斯基常常不顾她出去玩乐了。某日,安娜与渥伦斯基口角之后,后者没理会她出去了。安娜神不守舍,拍电报要他回来,但愈等愈失望,觉得爱情是一场梦幻。她恨他,要向他报复,便卧轨自杀了。
      另一条线索是有关列文的精神追求。列文是个庄园贵族,他看不惯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们,不能容忍他们的道德败坏和无所事事。这天,他来莫斯科,一是看望兄长,二是向吉提求婚,但恰逢吉提被渥伦斯基遗弃。他安慰了她,使她恢复了信心。不久,列文向吉提求婚。他们结婚后,搬到乡下庄园去住,经常与农民们一起劳动,希望改善与农民们的关系。他热心探索经营行将破产的农业之道,试图以此来充实全部生活。但是,由于土地私有的关键没有解决,列文的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他的思想陷入危机之中,只能在家庭生活中虚掷光阴。终于,他重又捧起《圣经》来读,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安娜和列文。安娜生活在贵族圈子里,却厌倦它的虚伪;她大胆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却又不能彻底与贵族生活决裂;她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希望和理想于渥伦斯基身上,却未料他是个浅薄的“花花公子的标本”。这一切注定了安娜的命运只能以悲剧结束。安娜是贵族妇女追求理想爱情的典型形象,她的命运也是典型的:在养尊处优、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不可能有她所希冀的纯真而持久的爱情。作者通过安娜的悲剧,深刻批判了上流社会。列文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思想的自画像。他同样不满上流社会,不满于贵族阶级,但他自身也属这个阶级。于是,立志去寻找一条在经济、精神、道德和心理等各方面都满意的生存之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道德与良知的安宁。最后,他在皈依基督教里得到了安宁和幸福。列文形象是19世纪下半期“忏悔的贵族”的典型,他的精神追求,只不过是在阶级矛盾极为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贵族阶级的必由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首先,小说的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仿佛建筑物上的两根支柱,它们共植于俄国变革的社会现实土壤之中;其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心理描写、幽默、讽刺等多种手法的运用,都极为圆熟、老练,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安娜·卡列尼娜》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它全面而且准确地反映了正在成长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农奴制残余的尖锐斗争。列宁也曾说:“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借康·列文的嘴,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半个世纪俄国历史的变动是什么(列文说: ‘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很明确,列宁认为借这部小说可以认识俄国社会各种力量的角逐。因此,他连续写了七篇文章来论述托尔斯泰的创作的现实意义。通过一个贵族妇女的爱情悲剧来展示整个阶级的道德水平,通过一个贵族的精神探求来预示这个阶级的思想归宿,这是《安娜·卡列尼娜》揭示给读者的。这部小说包含的社会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贵族到农民、从上流社会青年男女到浪迹天涯的独行僧,几乎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心理都有所触及,作者的批判力量也是极为广阔的。因此,称它为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大约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已为列宁所论及。但是,在这部小说里,同样透露出在托尔斯泰其它小说里同样见到的弱点:他的道德说教内容妨碍了彻底的社会批判;他的保守甚至反动的家庭婚姻观,将妇女视为生孩子、操持家务的机器;他的勿以暴力抗恶,将社会现实苦难的原因归于抽象的“恶”,而将解决全部难题的办法系之于东正教,这一切,都使小说的思想意义受到损害。但无论怎样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世界一流的。不仅在19世纪,即使在20世纪,它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对各个流派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图片:
信息音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歌曲: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妈妈的吻

我要点评:[分类错误] () [重复信息] () [非法信息] () [令人反感]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冀ICP备09018827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